1.國外醫療機器人研發現狀
1.1手術機器人概念:
最寬泛的概念叫計算機輔助醫療,比如:CT、MRI。這屬于入門級通過計算機輔助醫生做一些診斷和治療。診斷能夠判斷病人在體內是否有病灶。治療通過化學或物理及光電、機械手段來病灶移除。寬泛的概念叫計算機輔助醫療,下面有醫療機器人,再下面最小的概念是手術機器人。
手術機器人是個極其非常細分的行業,在世界上來看,做手術機器人的企業不多,最有名的生產達芬奇的Intuitive surgical,手術機器人功能幫助病人把體內病灶剔除。對于病人、醫院、社會和整個醫療系統有很大的意義。國外的醫療體系及醫療成本主要靠手術室、病床的使用率(滿載率)來算利潤,病人能否接受更好的醫療,早些出院,這對病人和醫生都有很大的意義。
做工業機器人很復雜,涉及到機械、電子、電氣、軟件、視覺、控制、調試等核心的部分。比如:波音747 系統比較龐雜,手術機器人除了工業機器人這些技術外,還需跨學科的東西比如:臨床醫學和生物工程,生物工程比如說材料的選取上人,除了生物以外還有人體的生物學和醫學的挑戰。
1.2手術機器人國外生態系統構成:
醫療機器人非常有名的研究院有德國DLR和美國SRI和各國不同級別的大學。很多大企業是在機器人領域長期持續投入的動力來源。而在硅谷微小企業特別多,通過大學的科研成果能夠轉化成在市場能夠銷售的產品,轉化產品過程中,企業也增長成為大企業。比如:Intuitive surgical就非常成功。
1.3國內外醫療機器人研發現狀
第一個觀點:研究所做的科研通過研究所是不能轉化成產品的,之所以在世界各地處于科研狀態,就是因為做的早期研發工作,突破性開發核心技術,這些核心技術被公司買走,真正做到產業化轉換。第二個觀點就是美國和歐洲的態度是不一樣,歐洲是藍天開放式的研發,美國專注式希望變成小企業的研發,美國學校把研發作為專利,把專利賣給企業作為利潤。
全世界醫療機器人研發實驗室和項目特別多,第一,華盛頓教授團隊,類似達芬奇,工具自己開發,實驗室技術非常好,大家廣為認可,成立了仿真公司,以第三方給達芬奇提供仿真培訓。第二,德國宇航局,DLR在機器人領域非常好。
兩個實驗室:Bob Webster是RussellTaylor的學生和哈佛醫學院教授Dupont,用柔性的鋼管通過不同的外徑,然后組合起來,每個鋼管有不同的彎轉曲率,彎轉曲率通過推拉鋼管和旋轉實現工具末端的點和方向控制,里面可以把激光和簡單的簡單工具輸送過去,像鼻腔的手術。NeuroArm是加拿大教授開發的,這個系統是給腦部神經做手術的機器人,是腦部修復和腫瘤移除的手術。擁有獨立知識產權。Alfx是意大利教授開發的,做了三個或多個獨立機械臂,系統特點:布局比較大,系統比較獨立。歐盟學校聯合搞的項目,用的KUKALWR機器人,項目本身,通過整個歐盟資金來運作來實施。
2.美國手術機器人的市場
下面的關系網,給大家一個概念,國外搞機器人,手術機器人圈子,分兩個塊,藍色方塊是醫療機器人公司和手術機器人公司,灰色都是人,這里面最有名的是Russell Taylor Johns Hopkins大學的全職教授,Fred Moll是Intuitive surgical原創始人。Russell Taylor是我導師Nabil Simaan的博士后導師。Kenneth Salisbury 和Moshe Shoham做相關醫療研究。
手術市場比較成功的主要涉及以下四個科:腹腔科(達芬奇去解決腹腔科的疾?。?、骨科(是最早用醫療機器人科室,目前非?;穑?、心血管科(最有價值科室)、口腔科。
3.美國商用手術機器人:
達芬奇機器人主要功能就是治愈腹腔疾病,在美國男性前列腺和女性子宮手術比較多,1995年成立,從SRI這項技術創建。人體實驗之后,往往跟進認證,拿到達芬奇S,達芬奇Si(第三代)和達芬奇Xi(第四代)獲得FDA認證。最開始有50個到最后200個設計工程師,這是巨大技術挑戰的工作、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。在中國普遍銷售是第三代系統。在中國有雜志叫《達芬奇之友》。這本雜志對中國整體達芬奇機器人開發階段和推廣介紹詳細。在中國是通過經銷商銷售。
骨科的兩家著名公司:最早的是RobotDoc ,通過成像的技術定位骨科的膝關節、髖關節置換,對骨進行打磨再植入假肢屬于全自動的機器人。在2003年成立的 Stryker MAKO,這個設備實際上用線纜驅動機器人上面加一個工具刀。人機協作機器人的特點:可以由操作者推著工具刀,根據用戶的反饋來移動這個機器人。當這個機器人在某個位置卡的時候,操作者對機械臂主動地推動,機器人本身沒有能量的平衡,可以自行移動。在發生危險的時候機械臂可以繞開病人。這家公司是獨立的上市公司。13年銷售雖維持增長,但沒有到達華爾街對公司發展預期。導致股票跌了很多,Stryker 16億美金整體收購他們公司,Stryker內部開發做的很好,尤其在骨科植入有很大的優勢。因需要市場,包括病人、銷售渠道、品牌。這種并購行為,某種程度上在二級市場買入MAKO股票一直認為像Intuitive surgical這樣發展下去的投資者,這也挽救了他們。畢竟MAKO沒有Intuitive surgical這個股票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的過程。市場公開行為,是讓創業者和企業經營者尊重的。這個市場新增資源讓大企業有機會收購中型企業和小企業。對創業者來講也是不錯的選擇。Intuitive surgical上市之后,一開始股票也是跌的,應用開發沒有找好。心臟科、膀胱切除手術量各種手術量沒起來。后來股價從3元漲到300元,公司做業績、成績出來,這個市場可以看到的。市場的公開可以把公司水平反應出來。
Mazor robotics神經外科機器人是并聯機器人結構,是脊椎外科,特點:功能是定位。把并聯機器人固定在病人,在固定之前的準備工作需要人來完成。把機器人固定在病人脊椎之上,機器人可以通過成像調節鉆刀方向,由人工鉆下去。這個公司沒有發展的主要原因:只做了手術一部分的環節。這樣機器人價值有待商榷。達芬奇機器人做了從病人肚皮上開口到護士口縫合整個手術環節。
心血管手術機器人,它的利潤比較高。Fred Moll 在02年創建的公司Hansen Medical,他認為柔型這種醫療機器人一定是下一代的主流,由機器人控制的柔性導管,通過大動脈經過導管通到心臟,治療心臟除顫。這種機器人操作困難但對于醫生來講傳統手動手術更困難。這個機器人在使用方面、用戶體驗方面大大提高了。這種機器人也有一定的限制性,導管是昂貴的耗材。
醫療機器人的商業模型,銷售設備本體、本體維護費用(是本體銷售的十分之一)、耗材的費用。達芬奇耗材是用十次的費用。這個商業模型在各個國家是不一樣的。比如:美國成型的模式是固定設備加耗材這個商業模式。印度的商業模型是打包,是固定設備加固定數量的工具,不是按使用工具次數來。是按照固定的費用或其他的方式運作。
Hansen Medical股價從07年上市的20元到現在不足1元,市場就是你的業績不好,所有投資者不會買你股票。你股價也波動的比較厲害。中國的市場還沒有手術機器人上市的公司,如果將來有,這些股票是風險比較高的。市場是直接對這些公司進行評價。
口腔科Cardio Robotics(原心臟手術),2014年獲得CE認證,15年獲得FDA認證,已公開融資歷程到E輪還沒有上市。一般在美國創業到C輪D輪還沒上市,投資者興趣就不高了,他們知道企業在某些程度上痛苦掙扎,能到融資到E輪是因為企業方向做了一個變化。
4.中國醫療機器人研發現狀與機會
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巨大的,機器人產業化潛在很大優勢:第一,市場廣大,1中國人口是美國4倍,社會老齡化非常迅速,需要醫療保障的人很多。2現國家政策重視人民醫療健康。第二,資金很雄厚,風險投資在中國發展迅速,有很多知名投資者和企業,熱捧醫療手術機器人,且資本對于醫療機器人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第三,有技術人員的儲備,國外先進技術學者回國和國內工程師認真努力,水平不斷提高。人員基數增高也為技術落地提供保障,第四,尚未有能夠替代進口的相關設備,現在全球科技發展,很多東西和核心部件采購也不再是技術的瓶頸,全球采購已經成為共識。第五,機器人整體領域發展火熱。第六,現在全世界是中國的供應商,這是一個很大優勢。
我國除去外國大量銷售的代理商,本土也有機器人品牌。
天智航,2005年成立,手術應用于骨科,已獲得SFDA的認證。截至2014年7月完成手術598例。天智航,全體員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。2015年紀源資本等投資,準備新三板上市。
思哲睿醫療,微創型外科手術機器人,是哈工大杜志江教授的團隊。最近博實股份投資2000萬RMB,投資后1億美元估值,收購了蘇州康多。
5.醫療機器人創業難度
創業五個關鍵:第一:有專業的團隊。華洋結合,有國外有經驗的人和國內行業做過的人,是很理想的。第二:銷售渠道,中國做醫療銷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,需要很寬泛的關渠道的建立、借用、資源共享,沒有很雄厚的銷售渠道,也是難的,需要中后期時間建立,第三:醫療之路,中國SFDA的,不是很難,達芬奇申請第三代產品的,醫療中介,評價,產品認可,SFDA監管機構,幫助公司更好的發展。保證醫療機器人是安全的,防止機器人存在問題,這種開放的心態,對創業者也是很重要的。第四:開發周期,這個周期非常漫長,技術改良和傳遞,周期會縮短,打造一個產品,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。第五:資金支持,因為醫療機器人原型機開發,樣機的開發,產品接待。包括人體實驗和動物實驗申請證,整個團隊培養建設,需要大量的資金,投資者敢于進入行業投資,有耐心陪企業走過艱難的6-7年?;貓筮€是很大的。而且不光是從經濟角度來講,還是重大社會意義,中國遲早有自己的醫療機器人公司,現在都是進口,不是咱們做不了,是需要一代人的積淀,才能做下來。